現在還有天青泥嗎
溫馨提示:加好友hurenzisha ,贈送紫砂杯免費試用!
古人紫砂又稱五色土,其中以紅、紫、米黃為紫砂泥的基色。 這三種基泥由于地質成形條件不同,礦層分布不同,泥中泥的礦層深不同,燒成時溫度稍有交差變化,則色澤變化多端。紫,朱,米黃三種基本呈色中也有不同的色澤效果,朱有濃淡,紫有深淺,黃有變化,不一而足。這也是紫砂的魅力之一。
很多壺友玩到一定程度會追求較高品質的泥料,比如天青泥、大紅袍、朱泥等等。那今天就來說說天青泥,這個被眾多人追捧的珍貴泥料。下面引用《宜興文史資料》以及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對天青泥的的敘述。
天青泥之說溯源
天青泥是文人給它起的名字。天青泥之名首先出自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周高起在記述嫩泥出趙莊山、石黃泥為“未觸風日之石骨”之后,說:“天青泥出蠡墅,陶之變黯肝色。
當代紫砂學者潘春芳先生在《宜興紫砂》中說:“清代嘉道年間曾產一種‘天青泥’,黯肝色中閃現藍光,細膩溫潤,是歷代紫泥中最好的一個品種。一般的紫泥燒成后呈紅棕色、深赭石色。”
根據《宜興文史資料》148頁對楊彭年的介紹,楊彭年“善制茗壺,擅捏制法,常為陳曼生造壺,所選泥料均為名貴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藍,精光內含,溫潤如玉。”
紫泥不絕,天青泥永繼
天青泥是紫泥的一品,是紫泥的古稱,是紫泥古代文人的昵稱,是紫泥的美稱,也就是紫泥中“好料的代名詞”,那么自然是“紫泥不絕,天青泥也會不時閃現”,正如張大全先生的箴言:“天青不絕,是好料代名詞”!紫泥有歷史上的“俗名”,也有文人的“昵稱”,今天又有了官方的“學名”,但“俗名”、“昵稱”和“學名”,需要有一個統一的過程,有一個“界定”的程序、有一個“樣板”的樹立。如,天青泥原礦料的樣品、燒制后的樣片和壺品,以及對紫泥燒制前和燒成后,所呈現特色而作的文字概括、視頻形象等等,并以此流傳后世。
現今天青泥的原礦存世量及其稀少而珍貴,也可以說幾乎沒有存世量。天青泥是經過燒制后呈現出暗肝色,但是由于伴有其他夾支,燒出來顏色呈現出色彩復雜的變化。這里需要注意的事,“天青”我認為應該是形容礦料的顏色,有如雨過天青之色。“天青”二字并不是形容成品的顏色。比如很多壺友覺得燒出來是綠色的壺就是綠泥,那就范常識性的錯誤了,綠泥礦最初為淡綠色、淺灰綠等顏色,經過燒制后一般呈現出黃色或淺黃色色調。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