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老紫砂壺如何鑒定
溫馨提示:加好友hurenzisha ,贈送紫砂杯免費試用!
很多人對于老壺有獨特的愛好,這樣就讓一些造假者找到了機會,故意把壺做舊來假冒老壺,欺騙壺友。那么,明清時期的老紫砂壺如何鑒定呢?下面宜興壺人就為大家做一下介紹。
明清時期的老紫砂壺如何鑒定
明清時期的老紫砂壺鑒別方法跟現(xiàn)在的新壺是不同的,要鑒別老壺,我們首先就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紫砂壺有哪些特點。不同的歷史時期,紫砂壺的做法和特點都是不一樣的。
1、明朝紫砂壺的特點如何鑒定
明朝的紫砂壺基本上都是方形、圓形、筋囊式,線條相對簡約,而壺體都偏大,平實質(zhì)樸。那個時期的紫砂壺制作方法與現(xiàn)在是完全不同的,一般都是采用捏制,所以壺的內(nèi)胎會有掏空時捏按的指紋。
而到了明朝晚期,時大彬發(fā)明了用木模制壺的方法,壺內(nèi)壁不見指紋,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跡。在柄與壺身、流與壺身相接觸往往比較粗糙,有時為了美化接痕而貼上柿蒂形泥片而成為最早的附加裝飾。
明朝的時候紫砂壺是不單獨入窯燒制的,所以通常會放在同窯的缸中套燒,所以經(jīng)常有缸甕飛灑的釉淚沾在壺體表面。有的砂壺還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氣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壺的內(nèi)壁也薄厚不一。在很多情況下,由于溫度不夠,砂壺不能完全燒結(jié),所以其胎質(zhì)較為疏松。
2、清時期紫砂壺特點和鑒定
清代初期砂壺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幾何形為主。清代的紫砂壺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將泥片鑲接而成,所以壺胎厚薄比較均勻,制作也比較精細。
清早期的壺嘴為單孔,晚期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壺均為手制,到了清末才有用模制或轤轆成型的工藝。清代泥料澄煉工藝總體有所提高,出現(xiàn)了紫砂細泥。
清中期制作的壺胎骨堅致,色澤溫潤,晚期泥質(zhì)仍堅致但色澤不如中期溫潤顯得干枯。另外,從泥色上也有區(qū)別。
明早期的壺一般都是沒有款識的,自時大彬開始,在壺底有落款,且大都為刻款。如果看到有時大彬的印款,那一定是造假的。
清時開始有印款與刻款并用,到嘉慶形成如今的落款規(guī)則,銘于壺身刻款,底款把款與蓋款用印款。另外,曼生壺多是落款阿曼陀室,無陳曼生款,只有可見的曼生棋奩壺是落陳鴻壽印的款。
相關文章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