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清朝的紫砂壺沒有款識
壺人說壺
2023年09月29日 15:38 952
宜興壺人
溫馨提示:加好友hurenzisha ,贈送紫砂杯免費試用!
不少朋友對老紫砂壺情有獨鐘,特別是清朝的紫砂壺,處于紫砂壺的發展的高峰期,有很多好壺。但完紫砂壺的老壺多了,會發現一個現象,很多清朝的紫砂壺都是沒有款識的。這是為什么呢?
1、制壺者沒有什么地位
清代宜興窯畢竟是一個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窯場,其社會地位還不如產量巨豐、朝廷重視、吃皇糧的景德鎮官窯。
其次,當時社會上手工業匠人的地位是卑微的,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即便是得到士大夫階層青睞的名家高手,也只能局限于文人的圈子內,社會地位仍然被限定在封建等級之中。
2、宮廷貢品不能有個人名字
古代不管是字畫還是別的工藝品,能留名都是一種類似廣告宣傳的效果,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同時也是為了宣傳文人墨客的風流儒雅。
但紫砂壺當時是作為宮廷貢品存在的,與其它品類的御用工藝品一樣,是不能留有個人痕跡的,只能遵旨書寫帝王年號款,或者不書款。
那個時候的宮廷貢品,通常需要留什么款識,或者不留,都要根據宮廷或官府的要求進行,不能私自進行,否則就是殺頭的大罪。
因此,如果沒有什么需要銘刻的大事,或者沒有特別交代,一般都是不會留任何款識的。
3、古代沒有留款識的習慣
和景德鎮的官窯瓷器不同,干隆以前的許多宮廷御用紫砂是沒有款識的,不能單純以有無款識而論其價值。
有一部分舊藏品中的無款器,藏品的砂質及制作的精美程度與當時的大家陳鳴遠、項圣思、惠孟臣、楊友蘭、楊彭年等名家制器相比毫無遜色,或者更勝一籌。
制砂藝匠們在給宮廷的制器中傾盡了全部的心血,生怕有絲毫的閃失,小心而謹慎、一絲不茍,把畢生的心力和智能傾注于小小的茗壺中,而制作者真實姓名由于封建等級制度的束縛而被深深的埋入歷史的長河中。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