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制作的鏤雕和浮雕有什么區(qū)別
溫馨提示:加好友hurenzisha ,贈送紫砂杯免費試用!
紫砂壺的種類有很多,除了我們常見的光器外,還有筋紋器、花器、仿生器等等。這些復(fù)雜的紫砂壺,制作時會使用一些特殊的工藝,比如鏤雕工藝和浮雕工藝等。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鏤雕和浮雕有什么區(qū)別。
紫砂鏤雕工藝是什么?

早在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時期,制作黑陶就已盛行鏤孔裝飾,有方孔、圓孔、扁孔、三角孔、菱形孔以及各種形狀的鏤孔,其排列方式多種多樣。
紫砂壺中的鏤雕裝飾,明末清初已經(jīng)出現(xiàn),康熙朝較為流行。為了迎合小市民情趣,各種花樣都漸漸出現(xiàn)了。玲瓏八竹壺,無款,高13厘米,寬9.1厘米,由香港茶具文物館羅桂祥收藏。
該壺為乾隆前期作品,壺體為八根大竹段組合而成,壺嘴、紐、把均為竹節(jié),大竹段鏤孔為竹竿和竹葉,整個造型、裝飾處理還算雅致,只是使用時略有不便。
今天,紫砂壺中的鏤雕裝飾,多用于壺蓋、紐等。類似此種造型及裝飾已較為少見。
紫砂浮雕工藝是什么?

漢代佛教傳人中國,陶瓷裝飾上也受到佛教藝術(shù)的影響。蓮花是佛教藝術(shù)的題材之一。陶瓷上的蓮花裝飾最為突出,常以貼和浮雕等技法表現(xiàn)各種形態(tài)蓮瓣和其他紋飾。實際上,貼花技法和浮雕技法在效果上往往有許多相近之處。
據(jù)樂賓納《宜興陶藝西漸》記載: “現(xiàn)存歐洲收藏中的小量宜興制品可追溯到十七世紀(jì)或十八世紀(jì)早期,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藏于丹麥國立博物館的一個雙流茶壺,上飾以浮雕松、梅及圖案,蓋沿綴以麒麟及鑲以黃金邊飾。
”這件茶壺可確定為在1656年(為清順冶十三年)載錄的“一個稀有東印度泥壺,壺蓋系上鍍金鏈,四周鑲有黃金邊飾。”輸往歐洲的宜興陶器有數(shù)點共同的特征。其中大部分都以淺色朱泥塑造,甚少刻有陶工款印。
一般外銷宜興茶壺均飾以浮雕,裝飾風(fēng)格時而拘謹(jǐn),通常器身上的浮雕紋飾瑰麗多姿。
相關(guān)文章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