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壺底有黑色洗不掉,大概率是這個東西
溫馨提示:加好友hurenzisha ,贈送紫砂杯免費試用!
紫砂壺使用時間長了,會在表面附著一些黑色的物質,特別是壺底部分,比其他位置往往更加嚴重。這種現象,用過紫砂壺的朋友基本都見過。紫砂壺發黑,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可能:
1、礦物沉積
紫砂泥料含鐵量比較高,普遍在8%-12%之間,高溫燒制時氧化鐵與二氧化硅結合形成的黑色結晶物(Fe?O?),會以天然斑點形式呈現。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黑點”、“鐵黑”等。不同種類的泥料含鐵量不同,以底槽清、黑星土等泥料尤為明顯。
鐵質析出的黑點,通常會分布在紫砂壺的各個位置,跟星星一樣的點狀分布,基本不會聚集在一起,也不會是非明顯。
2、茶垢堆積
紫砂壺長期沖泡茶葉,特別是普洱茶、黑茶這類發酵茶的話,茶水中的茶多酚會與水中的鈣鎂離子結合形成茶垢基質。實驗數據顯示,連續使用30天的紫砂壺底垢層厚度可達0.2-0.5mm,其中包含70%有機物與30%無機鹽的復雜混合物。
茶垢物質主要分布在壺內壁,以壺的下部為主,特別是壺底最容易堆積茶垢。茶垢比較少的時候可以較簡單清洗掉,但長期堆積形成“茶山”的話,就比較難以清理。
3、工藝瑕疵
某些低價壺采用噴漿工藝掩蓋瑕疵,表層漿料剝落后露出內部黑色胎體。這類情況多伴有顏色界限分明、邊緣銳利的特征,需警惕化工泥料風險。
4、吐黑
吐黑是紫砂壺材質的一種特殊情況,在其他材質的茶具上不會出現。吐黑其實是茶垢和茶葉中的鐵離子。紫砂壺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茶垢就會殘留在紫砂壺表面肉眼看不見的孔隙之中,而茶中的鐵離子也容易從這些孔隙中沉淀下去。久而久之,“吐黑”也就形成了。
所有紫砂壺理論上都會吐黑,不過因為不同泥料本身的特性有差別,以段泥吐黑最為嚴重。且吐黑并不是污垢,靠清洗是無法清洗掉的。
“吐黑”有時是比較均勻的,分布在紫砂壺的整體表面,有時是呈帶狀分布,有時會集中在紫砂壺的局部地區(比較常見的地方是壺蓋的蓋沿和壺底沿)。
以上4種情況都導致紫砂壺的壺底出現黑色,但礦物沉積的話不會只有底部出現,而茶垢不形成茶山的話還是可以清洗掉的。如果壺底的黑色洗不掉,要么是制作工藝的問題,要么是吐黑。前者的話只能退換,而吐黑最好的辦法是重新燒制,無法靠清洗來解決。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